现在位置:首页 >
发表在 2009年05月 的所有文章
-
中学物理课的评课思路
中学物理课的评课思路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人,新课标准的逐渐落实,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更多的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因此,教师们平日进行教研活动时加强了说课、听课、评课的力度.本文就中学物理评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评课思路. 一、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大纲教材 通过一堂课的教与学,着重看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学科兴趣,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步认识了什么现象?了解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包含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哪个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何种器材、工具,能测量什么物理量,学会记录数据、观察现象及归纳结论的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共创情景,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能否发现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会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作出判断的能力,能否尝试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解释某些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讨论、发表自己见解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的常见现象,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等活动,有克服困难的的信心和决心,能否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学生能否善于讨论、交流意见,主动与他人合作,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四)评重、难点 所评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哪些练习、举例、讨论、实验等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是什么?利用哪些方法、手段突破难点?总之,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解决的如何,关键点有哪些?实验操作时,时机把握是否及时等,应该讲,有很多成功的课都是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事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难点的突破口. 二、评教法设计 某节课的内容特点是以什么为基础,针对目前的教改思想,以什么为主线贯穿整堂课?以哪些知识为核心?如何创设情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让学生观察哪些现象,讨论什么问题,又通过什么实验,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归纳结论的目的,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评学法指导 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了哪些物理学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合作、讨沦、交流,是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优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的如何?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探究的具体环节和措施? 四、评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利用提问、演示、故事等何种方式创设。惰景,通过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发现提出问题 通过感知,学生产生何种疑问?明确了研究课题是什么?从而弓没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愿望.如:教师或学生提出:“想知道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利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 (3)科学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尝试提出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或可能的结果,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看法或猜想,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4)制定研究、探究方案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选择思路和方法,对实验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如何?想要干什么?如何去干?教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设计、研究、改进、解决的? (5)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能否自己动手实验,自己观察现象,获得数据?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收集的数据是否合理? (6)分析论证 教师是否及时引导学生对现象、数据分析进行比较处理,找出共同特征,进行科学归纳,得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的程度如何? (7)评价应用 通过学生对结果的比较,明确结论,利用哪些现象和例题来加深对有关概念、规律的认识,解决、解释哪些现象和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聚合程度如何? 五、评教学基本功 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态:自然、亲切,仪表端庄大方吗? (2)语言:是否精练、生动、逻辑性强、有感染力?普通话使用情况如何? (3)板书:是否工整、布局合理? 六、评教学手段 采用了哪些电教媒体?如:微机、投影、录音机、电视、小黑板、实验等,是否增强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用时机是否适宜?熟练程度如何? 七、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景及问题的提出. (2)知识结构方面. (3)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课堂开放程度及学生思维发散程度. (5)知识的评价和灵活应用方面. (6)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7)学科渗透方面. (8)评价手段及对学生的肯定程度. (9)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10)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多少、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关于改进的措施,每人自有不同的办法,可针对以上几方面灵活处理. 以上是我们在实施“双主探究创新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逐步积累总结出来的一种模式,我们在具体的评课过程中,已经初步推开,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诚望各界同仁大力支持,使中学物理教学迈向更新的台阶. -
作为班主任,不可不知道的心理效应
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1.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学生出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关系,到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3.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著名的“名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一教育效果。 4.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励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平共处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5.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与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辟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相互影响作用。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因为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䪪****??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怯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7.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在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8.名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这种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为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在他们那一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名人知名度高,为世人所熟悉、喜爱,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所希望的名人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哥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以保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9.刻板效应 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世轻浮。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群体心理中比较多见,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道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影响了班主任形象。 10.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已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①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在发挥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②要充分利用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 ”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点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11.自己人效应 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失败”。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2.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揖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揖一些零钱。又过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揖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13.配合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孝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可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在这里笔者想提醒班主任,应当多为学生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 14.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旬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①班主任在刚接班后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影响到以后的班级管理。②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 15.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
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励性语言指的是通过肯定、赞许、表扬和鼓动等方式激发、不断进取的语言特性,它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在重视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当今,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适宜运用不同类型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起来。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灵活运用的激励性语言。 (一)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适宜用鼓励、赞赏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孩子大多性格胆怯、内向,他们对教师的提问常常不积极主动地回答。有的是会回答但不主动举手,有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出错。对于这个类型的孩子,教师要主动出击,主动对他们提问。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时不能咄咄逼人,而应用亲切的语调以及运用和蔼的目光等手势语帮助孩子消退胆怯和不自信,鼓励他们勇敢地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肯定其某个方面,保护他们的自信。 记得在一次组内教研听课活动中,我走到低着头未举手的王耀华前轻声的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王耀华说:“我有点紧张。”“说一说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王耀华望着我不吱声。我扶着他的肩膀,轻声地说道:“看黑板,老师指着你说,行吗?”王耀华说:“行。”于是我起了个头儿,王耀华开始小声地说,后来越说声音越大,越说越流利。待他顺利地说完后,我问他:“你现在还紧张吗?”王耀华答到:“不紧张了。”我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表现自己吗?你在几十人面前大胆表现,多不简单啊!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王耀华的脸上浮现出了开心的笑容。 (二)攻击性较强学生适用启发、假设、判断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学生优点是分辨是非,缺点是个性强、控制能力差。当问题出现后,教师一定不要急于用强制、指责的方式处理,而应用启发、假设、判断的语言引导他们去发现、认识自己的错误。 杜晓辉个性极强,且以自我为中心,上课问答随随便便,别人回答问题他总打岔。有一次上课,他“旧病”复发,我立刻生气的指责他,强行让他把嘴闭上,他凝视着我,无可奈何的坐了下来。他痛苦而无奈的表情使我揪心,后来与他交谈才了解到他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我没叫到他,他实在是憋不住了,不说出来哪行呢?当他急于发表见解,表现欲强烈升起时,“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突出表现出来了.怎样弱化他这种行为呢?我轻轻地试探:“如果全班同学都这样,怎么办呢?”他回答说:“教室就乱的不成样了。”我接着说:“你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意,就随便说话,对吗?”他惭愧地低下头。我继续启发他思考“还可以用那些方式表示呢?除了动嘴,用什么方法最合适呢?”“举手。““对,当别人说完,你还有见解时,老师会让你发言的,相信你会做得到”。在我的轻声细雨中,她微笑着点点头。 (三)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适宜用疑问、反问式激励性语言 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一般不善于动手或动脑,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总喜欢重复别人的讲述。针对此种情况,我故意在教学中设疑,用疑问式和反问式激励性语言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如讲述例题时教师可不按图书的内容有序讲述,而是先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看图书,然后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其他学生边看边听,要提出既看不懂,也听不懂的问题。这当间教师可适时地提问,但提的问题一定有多个答案,因为多个答案有利于依赖性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当教师看到依赖性学生开始思考了,应立刻运用反问、激励性语言:“老师看得出你在积极思考,说错了也没关系,能大胆举手就是一大进步,你说是吗?”当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后,老师则可运用疑问式激励性语言:“你发现老师欣赏你的目光了吗?”当看到学生充满自信的目光时,老师再次运用反问式的疑问句:“听你流畅的发言,老师好欣慰,如果再主动些,你一定会成为同伴的榜样、老师的骄傲!你说是吗?” (四)抗挫能力较差的学生适宜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学生一般心里比较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挫折时易放弃努力、易将兴趣转移。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多采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让他们建议式激励性语言中获得成功,从而更有信心的去面对新的挑战。陈博旋就是这类型的学生,当小朋友赶上她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她就哭让退缩。记得有一次绘画中,他把人头画小了,看着这个小小的圆圈,她的眼睛浸红了,看着我走过来,她赶紧把画藏起来。我慢慢在她身旁蹲下来建议说:再画个头大一点的人,好吗?”于是,她画上了一个大一点的背面娃娃,但对那个小圆圈还不知怎么办,我接着启发:“谁的头会比娃娃的头小呢?”机灵的她眼睛一转,立刻把小圆圈变成了一个倒立的小猴,画面一下子充满生机。 当然,要想把激励性语言用得巧、用得妙,使之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下几各方面的问题: 1、观察与选择相结合。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各种表现与情感的变化,选择有针对性的激励语,及时准确地运用,提高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效率。 2、激励与奖励相结合。当单纯地使用激励性语言效果不明显时,就要试着改变激励的方式。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一些口头表扬时,只要有可能,教师就应该在口头激励的同时辅之奖励,如发小红花、星卡或成果的公开展示等,是学生获得新的激励机制。 3、激励与批评相结合。教育教学中当个别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应予以适当地批评,但应坚持建立和谐关系和适度批评相一致的教育原则,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使学生既要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又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尊重,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教师的严格要求使一种终极关怀,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总之,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教育艺术,更是有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必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推动力。适时地富于激情的情感激励,可以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积极思维活动中,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